學術活動
建校7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百年中國文藝批評的媒介考古與21世紀文藝批評學術研討會
2024-08-24
來源:藝術與美育研究院 供稿:藝術與美育研究院 點擊次數:時間:2024年8月24日-26日
地點:北京裕龍御酈酒店
主講人:張晶、曾軍、周志強、楊光、趙奎英
主持人:王德勝、葉祝弟
主辦單位: 藝術與美育研究院
主講人簡介:
張晶,男,1955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現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光明日報》文藝部特邀編委、北京市高評委、中國遼金文學學會(籌)會長、中國元好問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等。
曾軍,1972年生,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觀看的文化分析》、《城視時代》、《西學中話》等,兼任《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副主編、AHCI刊物Critical Arts編委、國際學術期刊《批評理論》主編,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等。主要研究領域為文藝學和文化理論與批評。
周志強,1969年出生,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文藝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發表包括SSCI、CSSCI在內論文200余篇,出版《寓言論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汪曾祺后期小說寓言研究》等多部。
楊光,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美國布朗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山東師范大學東岳青年學者;山東省比較文學協會副秘書長、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山東師范大學網絡文藝生產與批評研究中心主任、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美學基本理論、網絡文藝與媒介美學。主持國家社科項目、教育部規劃項目各1項,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各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5項。在《文學評論》《光明日報》等發表論文40余篇。
趙奎英,女,1969年2月生,文學博士,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美學學會生態美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要從事藝術理論與美學、藝術符號學、生態語言學與生態美學等研究,出版《語言、空間與藝術》《生態語言觀與生態詩學、美學的語言哲學基礎建構》等專著,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七十余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或摘錄30余篇。
主講內容簡介:
1904年,王國維在《教育世界》雜志發表《<紅樓夢>評論》,不僅蘊藏了20世紀中國文藝批評的種種獨特因子,其所依托的報紙雜志等近現代技術與媒介文化景深,也同時構成了其中隱而不彰的一個方面。及至21世紀前二十年,人們開始愈加矚目文藝批評活動中的技術媒介視角。為此,圍繞文藝批評和技術媒介的歷史及當下關系,在媒介考古視野中審視20世紀與21世紀的中國文藝批評,便構成當下富有學術意義的話題。本次會議著重圍繞20世紀中國文藝批評的技術媒介史、技術媒介影響下的文藝批評術語重置、文藝批評如何“闡釋”技術媒介、技術媒介變遷與文藝批評形態嬗變、文藝批評形態的媒介化、媒介事件與文藝批評的轉型等相關問題進行多維度對話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