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教育學院國際學術活動周
2024-09-10
來源:教育學院 供稿:教育學院 點擊次數:時間:2024年9月10日-13日
地點:東區B618
主講人:鄧宗怡
主持人:徐玉珍
主辦單位:教育學院
主講人簡介:
鄧宗怡教授,倫敦大學學院(UCL)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教授。 SSCI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的執行主編。 1997年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獲得課程、教學與教育政策博士學位。曾任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和副教授、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也曾在美國大學教數學和國內師范學校教物理。
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與比較教育、課程論、教學論、課程政策與改革研究。主持“新加坡課程改革、PISA與高效的教育系統”、“課程理論”、“知識、內容、課程與教學論”等研究項目。在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Curriculum Inquiry等國際教育學領域重要期刊上發表50多篇論文,出版《知識、內容、課程與教學論:超越社會實在論》(Knowledge, Content, Curriculum and Didaktik:Beyond Social Realism,2020);《全球化與新加坡課程:從政策到課堂》(Globalization and the Singapore Curriculum: From Policy to Classroom,2013)等專著,合作主編《中國教育再構想:新時代成人的意義》(Re-envisioning Chinese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Person-making in a New Age,2015)等。其中,不少論著涉及中國教育的議題,也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講學。他還擔任中國、英國、加拿大、瑞典和丹麥多個項目和研究中心的國際顧問.
主講內容簡介:
近年來,亞洲的研究者發表了大量文獻,描述如何將21世紀的核心素養重新語境化而納入教育政策,然后轉化為全面的實施計劃,落實到各類學校的課堂教學中。然而,研究者們鮮有質疑這些有關核心素養話語背后的基本假設及其在課程中的轉化方式。
本講座將以新加坡國家課程為例,首先分析了新加坡如何將21世紀的能力重新定位為教育目標,并轉化為國家課程大綱文件。接下來對其能力話語及其“滲透策略”背后的基本假設以及將能力融入課程中的方式提出了質疑。最后提出,以“教養”(Bildung)為中心的德國教學論則為重新思考能力并且將其轉化為課程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將教學論引入課程對話,將關涉到21世紀能力、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意義的深入探討。本講座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邀請,即:邀請政策制定者、課程開發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超越當前的能力話語和基于素養的課程編制方法,利用以教養為中心的教學論所提供的課程和教育語言。
國際學術活動周為期4天,包括以下四個活動:
1、當代課程理論發展的危機與出路 (9月11日上午)
2、PISA和高效的教育系統:對新加坡教育成功之道的解讀(9月12日上午)
3、重新語境化將21世紀的能力轉化為課程:將Didaktik引入對話(9月13日上午)
4、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工作坊(9月13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