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首都通識教育大講堂:龍的原型與神性
2022-05-19
來源:良鄉(xiāng)校區(qū)基礎學部、教務處 點擊次數(shù):時間:2022年5月19日 下午13:30
地點:騰訊會議——200 710 892
主講人:王震中
主持人:張成
主辦單位:良鄉(xiāng)校區(qū)基礎學部、教務處
主講人簡介:
王震中,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副主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學位委員會主任。
出版專著有:《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1994年初版,2013年增訂本)、《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2005年)、《商代都邑》(2010年)、《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2010年)、《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2013年)、《重建中國上古史的探索》(2015年)等。發(fā)表學術論文130余篇。曾榮獲“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第二屆全國青年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青年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三次)、“山東省第二十三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清華大學“第二屆李學勤中國古史研究一等獎”等。
王震中在中國古代文明史、先秦史、夏商周城市史、遠古社會史、華夏民族形成史等領域,先后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的聚落三形態(tài)演進說”、進入國家以后的“邦國—王國(三代王朝國家)—帝國說”、“夏商周三代為復合制國家結構說”、“華夏民族因復合制國家結構起源于夏代說”、“民族類型與國家結構相對應說”、中國早期文明演進中的“夷夏互化融合說”等,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而周全的學術創(chuàng)新體系,是一位將歷史與考古相結合的學術界有影響力的知名學者。
注明:
【1989年4月—1990年4月,日本關西外國語大學留學一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
1995-1996年,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博士后研究項目),在關西外國語大學研究一年。
1999-2000年,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項目,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一年。】
主講內(nèi)容簡介:
關于龍的起源、原型和神性,可謂眾說紛紜。本講座把原生形態(tài)的龍劃分為兩種類型——有爪之龍與無爪之龍,并提出有爪之龍的生物原型是鱷魚,無爪之龍的原型是蛇蟒加獸頭,認為之所以“飛龍在天”,是因為在原始思維的“互滲律”的作用下,遠古先民把地上的鱷魚和蛇蟒與天空的雷電視為同一的結果。龍的神性,有的是把龍作為圖騰來崇拜的;有的是把龍作為農(nóng)業(yè)神來崇拜的。